发布企业重要信息, 增加企业透明度,更真实,更权威!

农垦生猪产业发展历程回顾及启示

信息来源:发布时间:2023-02-25阅读:259

生猪产业是农垦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农垦生猪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逐步提高,生产方式加速转变,质量效益显著增强,产业地位大幅提升,从最初的自食自给到如今的专业化、商品化生产,从小规模低水平粗放养殖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经营,从依赖于种植业的副业发展为相对独立的产业门类,并日益成为农垦现代农业的优势产业和农垦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增长点。

回顾70多年来农垦生猪产业的发展历程,考察其发展脉络、演进路径,总结其发展经验,对于继承和发扬农垦事业的优良传统,认清历史发展规律,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加快推进农垦生猪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发挥农垦现代农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首次把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垦生猪产业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产业发展特点、时代背景、政策环境做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并尝试对其中取得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提炼和概括、对今后农垦生猪产业发展应关注的重点任务做了初步分析判断。

一、农垦生猪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农垦生猪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全国农垦生猪存栏、出栏及猪肉产量在1949年分别仅有0.17万头、0.08万头和0.01万吨,到2021年分别达到995.89万头、1363.67万头和119.59万吨,与1949年相比,分别增长5857倍、17045倍和11958倍,年均分别增长15.62%、18.58%和21.45%。见图1。

回顾70多年波澜壮阔的风雨历程,农垦生猪产业主要经历了缓慢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7年)、快速稳定发展阶段(1978—1997年)、高速跨越发展阶段(1998—2012年)、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阶段(2013年至今)。

(一)缓慢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7年)

建国初期,民生凋敝,百废待兴。为解决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维护新生政权的稳定,同时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原始积累,国家强调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要求“以粮为纲”“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在农业生产中表现为以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生产为主的高度单一的产业结构,一直到改革开放前,种植业之外的林牧副渔各业发展十分缓慢。在农垦系统,受“以粮为纲”思想影响,加上照搬苏联国营农场经验,存在单一追求粮食生产,轻视、弱化林牧副渔其他生产等问题。1949—1957年,农垦生猪产业筚路蓝缕,艰苦起步,9年间全国农垦生猪出栏量累计仅有27.6万头,猪肉产量累计不足2万吨。1958—1960年“大跃进”期间,全国农垦生猪生产有较快增长,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分别由21.91万头、1.22万吨增长到50.80万头、1.98万吨。1960年10月17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子恢同志在牡丹江农垦局的讲话《关于国营农场几个根本制度的商榷》中提到:“农场的经营方针,我想可以归纳为三句话,即‘以粮为纲,农牧并举,多种经营’。……因此农场发展畜牧业,不仅为了提供肉食与畜禽产品,以满足国家出口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而更重要的是从畜禽身上取得粪肥,有了发展的畜牧业才有农业的丰收……”1961—1962年,由于违背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高指标建设,加上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的负面影响,粮食减产,饲料匮乏,农垦生猪生产严重受挫,生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分别降低到28.31万头和1.37万吨;面对这种困局,1962年农垦系统根据中央确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营农场进行了整顿,全面总结了经验教训,有计划按比例安排生产,改进农场经营管理,生猪生产得到恢复发展。1963年3月19日,农垦部召开各省(区)农垦工作座谈会的报告《农垦工作的基本总结和今后的方针任务(修改草稿)》在阐述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方针任务中指出:“正确地开展多种经营,多种经营中要特别重视发展畜牧业生产。近两年许多农场有忽视畜牧业的倾向,为了促进农业发展,现在要将畜牧业提到重要的地位上来。”1966年,农垦生猪出栏和猪肉产量分别达到79.87万头和3.84万吨,分别比1963年增长1.24倍和1.39倍。1977年底,国务院召开全国国营农场工作会议,提出:“坚持农、林、牧结合,种植业与饲养业并重。……要大力发展养猪业,到一九八〇年全国农场养猪一千万头,实现一人一头。”但由于长期以来受到一些错误思想影响以及“三年自然灾害”等冲击,这一时期农垦系统包括养猪业在内的畜牧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在曲折中缓慢发展,全国农垦生猪年末存栏量474.61万头、出栏量231.47万头、猪肉产量12.67万吨,分别比1967年增长1.63倍、1.22倍和1.40倍。

(二)快速稳定发展阶段(1978—1997年)

1977年年底至1978年年初,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国营农场工作会议,强调办好国营农场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农垦事业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农垦系统贯彻执行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和1979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1980年3月,国务院批转农业部《关于加速发展畜牧业的报告》,开始调整不合理的农业经济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1981年2月26日,农垦部出台《关于稳步发展养猪的通知》,要求国营农场“一定要把生猪生产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发挥国营农场在养猪业上的优势”“为增加市场肉食供应,稳步发展养猪业起积极的作用”。1982年2月24日,农垦部生产局出台《关于发展农场畜牧业几个问题的意见》,指出“多年来,养猪一直是农场畜牧业中产值最大、饲养最普遍的家畜”,要求调整与发展养猪业,健全生产责任制,改善饲养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除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提高养猪业等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落实畜牧业发展政策外,农垦系统还对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进行了全方位、多领域、多层级的改革试验探索,实行了财务包干和“两包三定一奖赔”办法,建立和完善了以职工家庭农场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提倡职工家庭养猪,并在仔猪、饲料和防疫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支持,试行农工商综合经营,提高畜牧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和社会化水平,大大调动了农垦企业和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农垦生猪生产得到快速的恢复和发展。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取消实行了三十多年的生猪派购制度,允许生猪自由上市,自由交易,随行就市、按质论价,生猪市场完全放开后,对生猪生产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1988年,农业部开始在全国组织实施以肉蛋奶等畜产品为主要产品、猪肉供给为重点内容的“菜篮子”工程,在全国大中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地区重点扶持、集中建设了一大批以国营、集体农场和专业养户为主的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集约化养殖场。农垦系统抓住这个契机,以“菜篮子工程”为统领,发展了一批良种、饲料、养殖、屠宰、加工、冷藏、储运、营销配套的,牧工商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商品猪生产基地和经济实体,并使之进入全国性大市场,实现生产要素、商品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市场配置,农垦生猪产业基本实现了由附属于种植业的自给性生产为主向相对独立产业格局下的商品化生产的转变。1992年以后,农垦系统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畜牧业,大力推进生猪产业化进程,培育优势产业,壮大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完善经营机制,不断提高生猪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农垦生猪快速稳定发展,猪肉产量大幅提升。到1997年,全国农垦生猪出栏量累计达到619.27万头,比1978年增长1.42倍,年均递增4.77%;猪肉产量达到49.1万吨,比1978年增长2.41倍,年均递增6.67%。

(三)高速跨越发展阶段(1998—2012年)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出转变养殖方式,调整优化结构布局,推动生猪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建立保障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2006年6月,农业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农垦现代农业建设的意见》,要求农垦大力发展养殖业,进一步提高生猪等大宗优势畜禽的养殖水平,加强良繁基地建设,全面推行高效、生态、健康的标准化、规模化集成养殖技术。农垦系统立足我国现代农业特别是现代畜牧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加效益、改善环境为主线,实行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加强良种繁育、疫病防控、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以畜牧高产攻关示范点、现代化养殖示范场建设为重点,大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集成推广应用,提升养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推进产业化经营、区域化布局,生猪产业呈现高速发展势头。1998—2012年,农垦生猪出栏、猪肉产量分别由617.08万头、48.78万吨跃升至2205.87万头、173.50万吨,分别增长2.57倍、2.56倍,年均分别增长9.53%、9.49%,生猪出栏量分别在2005年、2011年突破1000万头、2000万头,猪肉产量也在2006年跨越100万吨大关。

(四)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阶段(2013年至今)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垦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2015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农垦现代农业发展。近年来,农垦系统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坚定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核心,重点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持续提升农垦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这一阶段,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生产结构、种养结构、区域结构等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紧缺、环境制约、成本攀升、疫病风险、市场波动、质量安全等问题明显增多,特别是2014年以来的养殖环保高压,2018年以来的非洲猪瘟疫情、中美贸易摩擦,2020年以来的疫情等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出现,我国生猪产业“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的压力持续加大。作为农业“国家队”,示范引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是中央赋予农垦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农垦生猪产业亟需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提质增效,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更加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我国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榜样,蹚出路子。

2013年后,受近年来猪周期下行、环境规制及非洲猪瘟疫情叠加影响,农垦生猪生产由高速增长转为下降趋势,生猪存栏、出栏和猪肉产量分别由2013年的1313.48万头、2109.42万头、165.68万吨降至2021年的995.89万头、1363.67万头、119.59万吨,分别减少24.18%、35.35%和27.82%。近5年来,农垦生猪生产虽加快恢复,但产能至今仍未恢复到正常年份2017年的水平。

二、农垦生猪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70多年来,农垦生猪产业积极转变生产方式,持续加强养殖及种猪繁育基地建设,推动产业化发展,综合生产能力、技术应用水平、绿色发展质量不断提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加速提升,培育和打造了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的生猪繁育、养殖、屠宰和加工企业,对于保障国内猪肉供给、示范区域生猪产业发展、推动垦区经济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新时代继续推进农垦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始终坚持科技创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农垦历来重视先进科学技术和经营方式的示范推广,机械养殖、人工授精、配合饲料、大群密养、定量饲喂、早期断奶、瘦肉型猪生产等一大批生猪生产先进适用技术、养殖工艺、生产体系率先在农垦系统试验推广、集成应用。农垦始终在用科技创新撬动发展杠杆,激发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引领新方向。

(二)始终坚持装备支撑

农业机械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国营农场在创办之初,国家为其定位就是实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向农民示范。几十年来,农垦农业机械化水平一直走在全面前列。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农垦系统就首先在全国兴办了一批机械化猪场;改革开放以后,农垦系统大量引进国外先进的工厂化养猪工艺、技术和设备;进入新世纪以来,农垦系统又大力推动养殖企业自动化、物联化、智能化设施与装备升级改造,实现从“人工喂养”传统模式到“人管设备、设备喂养”现代模式升级,加快“机器换人”步伐,为引领支撑现代生猪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三)始终坚持规模生产

规模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农垦从一开始就是有别于分散的小农经济而实行规模化生产的,在1952年9月10日农业部直属国营农场工作会议总结中就明确提出,“国营农场是在国有土地和生产手段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实行大规模集体化、机械化的生产”,规模化特征突出是农垦农业的内在要求,也是传统优势。2021年,农垦系统共有规模化养猪场1893个,生猪规模化养殖量759.7万头,规模化养殖比例达76.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3个百分点。

(四)始终坚持标准引领

标准化生产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抓手。1952年,当时的国营农场在《国营机械农场农业经营规章》中对农林牧业各业的技术标准提出了原则要求;1981年,在原农垦部颁发的《国营农场畜牧业生产规章(草案)》中再次强调了实行标准饲养;2005年后,农垦系统又率先实施养殖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认证工作,开展了以建立完善设施现代化、畜禽良种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信息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员工专业化等标准化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农垦现代化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并结合畜牧高产攻关、农业绿色优质高效技术模式提升行动,组织制定了一系列生产标准和技术规范,着力增强农垦生猪养殖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五)始终坚持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和重要途径。不论是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试行农工商综合经营,还是党的十四大以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垦系统始终坚持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链升级和价值链重构,不断提高整个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优势,取得了显著进展,做出了良好示范。生猪产业主要垦区、重点企业,如北京、上海、广东、广西农垦,大多围绕生猪养殖建立了相对完备的产业链,形成了集良种繁育、规模养殖、饲料生产、技术服务、屠宰分割、冷链配送、直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

三、农垦生猪产业发展建议

谋划农垦生猪产业发展蓝图,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部署要求,持续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能力,实现农垦生猪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生产技术水平和科技装备水平大幅提升,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生态化、品牌化、安全化产业形态更加完善,供给保障水平、生产生态效益、产业融合效率更加突出,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灵活,对全国生猪产业的稳产保供能力和引领示范作用全面加强,资源掌控能力、产业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农垦生猪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以促进农垦生猪产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落实农垦生猪产业发展任务,建议突出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在扩能增量上下功夫。农垦生猪产业在全国虽然作用大、地位高,但其体量不大、份额不足,始终是其短板,要在全国生猪稳产保供关键时刻抓得住、用得上,必须在“量”上狠下功夫,把产能建设作为根本,拓存量、创增量,保规模才能稳供应。

(二)在提质增效上做文章。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扎实推进技术模式集成创新。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提高生猪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绿色化、生态化、安全化水平,探索种养结合循环经济新模式,推广畜禽粪污循环利用新技术,打造绿色全产业链发展新模式。

(三)在体制机制上推创新。探索多元主体、融合发展,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现代产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探索不同垦区、企业、垦区内外以及不同所有制之间开放合作新机制、新形式,推进资源整合。加强协调协作,构筑农垦生猪共商共建共享共赢新格局,推动农垦生猪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型,从传统生产向融合发展转型。做强做优农垦国有经济,并努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来源:海南农垦报社 王亚辉 桂丹 杨雅娜 叶瑞云

相关评论
联系我们

武汉家家乐饲料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武汉市江夏区郑店黄金工业园107国道旁黄金南路
邮编:430057
电话:027-84794303 13886100579
传真:027-84794149
邮箱:info@jjlsl.com
QQ:3188277488
网址:http://www.whjjlfeed.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