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企业重要信息, 增加企业透明度,更真实,更权威!

当前全球玉米、大豆贸易格局分析报告

信息来源:发布时间:2018-02-23阅读:1268

贸易是个古老的行当,今天,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加上中国的参与,玉米、大豆贸易进一步深化,竞争更为激烈,呈现出新的格局。

玉米进口结构的变化

中国作为国际玉米市场上新兴的潜力买家,近期的举动牵扯着几大主要出口国的心。从2010年开始,我国玉米进口突破百万吨,去年为520万吨,已成为全球第五大玉米进口国。一直以来,美国都是我国玉米进口的主要来源国,2010-2013年,90%以上的玉米都从美国进口。但2014年以来,这个比例大幅下降,其中1-4月来自美国的进口玉米比例下降达9成。中国正在谋求粮食进口国的多元化,以更安全地利用国际粮食市场。今年中巴两国检验检疫部门签署了《关于巴西玉米输华植物检疫要求议定书》。巴西玉米获得出口中国的检验检疫资格,自3月31日起允许符合《进口巴西玉米植物检验检疫要求》的巴西玉米进口。而2012年2月份我们与阿根廷也签署了类似的协议。

当前,美国、巴西、阿根廷是全球三大玉米出口国。其中美国的出口量最大,达到4318万吨,而巴西和阿根廷的数量也很大,分别达到2000万吨和1600万吨。过去巴西和阿根廷仅仅小规模对华出口玉米,每次出口量只有几百吨。但是随着植物检疫协定等产品安全协议的签署,这将为大批对华出口玉米铺平道路,出口量或将达到每个月数十万吨。

自2013年10月份到今年6月,中国对美国含MR162转基因成分玉米的禁运,引起国际市场的关注和美方的担忧。因未获进口许可,国内质检部门已作出退运125.2万吨美国玉米以及产品的处理。同时,由于中国质检部门在美国进口的玉米酒糟粕(DDGS)里面检出MIR162转基因成分,从2014年6月开始,退运导致美国对华DDG出口陷入停顿。由于退运事件,嘉吉、ADM等国际粮商以及农场主遭遇数亿美元的损失。

直到2014年年底,MIR162转基因玉米进口才终于获批,这对国内行业来说相当突然,但对美国而言,却是个大为利好的消息。

当前中国已成为美国第四大玉米主要出口国,2013年全年进口量超过500万吨,其中91%来自美国,占美国总出口量的10%左右。玉米出口量的下降将影响美国农民收入,这对美国政府构成了一定的压力,如果退运事件持续悬而不决,可能会引发小范围的中美贸易战。尽管当前中国玉米的进口量较日本1600万吨、墨西哥1090万吨、韩国900万吨的规模还有一定差距,但其增长趋势是最受国际市场重视的。美国农业部近日发布的报告指出,中国将在2020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玉米进口国,届时玉米进口量将达到2200万吨。因此,美国对这个市场市很重视。

大豆国际贸易应走出“阴谋论”

2004年大豆“惨案”屡被重提 理性思考却长期缺席

对于2004年我国大豆的血泪史,人们应该耳熟能详:高调外出团购,却被高价套牢,导致国内多家企业倒闭,产业遭遇大洗牌。而这件事通常会被总结为:此乃中国大豆丧失定价权的悲剧!但若细细推敲,或许我们会看到,这不堪回首的篇章,对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其实蕴含着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与其屡屡归咎于外因,不如深挖一下内在问题。(回复大豆获取大豆相关干货资料)

中国大规模“团购”大豆之前,国际市场确实对大豆普遍持减产预期 2003年秋天,美国大豆出现大面积减产,国际市场预言南美大豆也将出现大幅度减产。德刊《油世界》称,全球2003/04年度大豆产量估计为1.9926亿吨,低于2亿吨的消费需求量。2003年9月到2004年2月,全球供需平衡表中大豆供应将出现异常紧张趋势,国际市场大大豆直看涨。

然而,后来南美大豆并没有出现原来预期的大面积减产,同比产量并未大幅下降。美国的及时降雨使得大豆播种进度非常之快。这可以被看做是“阴谋”,但更多时候,我们也明白,对于产量的预测,还真没哪个机构可以很靠谱。

除产量预期反转外,国内外多种因素利空 当时海洋运费的下跌,也推动了进口大豆价格的下跌。由于2004年中国开始限制铁矿石的进口以及南美的大豆出口低于预计,散装货物的海洋运费出现大幅下跌。4月份以来,从太平洋(601099,股吧)西北沿岸到日本的运费下降了近4美元,与海湾到日本的运价差在4月中旬达到创记录的每吨31.5美元。

而国内,2004年春夏之交禽流感的爆发打击了畜禽养殖业,直接影响了国内豆粕的消费量。此外,受2004年严厉的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商业银行对国内榨油行业紧缩银根,使很多榨油企业开不出信用证。对于银行来说,即使没有加强信贷控制的政策,也不愿意给这些企业开信用证。这些榨油企业进口大豆的成本过高,按照现在的大豆油和豆粕的市场价格来看,亏损是必然的。如果开出信用证,很可能出现坏帐。资金链出现断裂后,不少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无力支付大豆货款而被迫违约。

大豆“点价”定价只有利于国外卖家?在每年10月份以后 的国际贸易中,美国都是最主要的大豆出口国,而中国则是美国的最大客户,双方贸易价格的确定过程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其实中国企业向国外贸易商采购大豆的方式很多,可以直接报价,也可以买期权避险,可是国内企业只认准了“点价”这一种方式。而中国油厂之所以接受点价的游戏规则,主要是因为这种结价方式在期货熊市中越后结价越便宜,期货的逐渐走低可以使进口厂商的实际交易价格下降,而在国际贸易引入这种方式的头几年国际大豆市场以熊市为主,因此让中国油厂尝到了甜头,总能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到所需数量的大豆。

但如果是牛市,情况就完全相反了。只是,最近几年,国际行情处于牛市整理之中,美国的大豆贸易又被嘉吉公司、ADM公司、邦吉公司等几大公司控制,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的农民大多将大豆卖给嘉吉等贸易商,再由他们将大豆运到港口或者仓库,因此,我国进口厂商已经越来越少有进口获利的可能。

中方的集体采购为市场确立看涨预期 对于2004年大豆为何创出历史价格新高,美国大豆协会的Paul Burke曾介绍了一个他自认为“不知能否回答这一问题的情况”。那就是2003年底,中国大豆进口商代表团到芝加哥去访问,其中就有很多美国大豆的大买主。“看到有这么多的买主来到芝加哥市场,我们感到非常高兴;同时,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内,这么多重要的买主都出现在市场,给市场带来了一些短期看好的情绪,并造成短期价格的上涨。”

其实,他所说的就是中国大豆采购团声势浩大的“集体采购”。鉴于采购团当时将采购时间、地点、数量等“商业机密”公布与众,被国内媒体指责为“无知”、“愚昧”。这么一个明显的利多因素出现,国际投机者不爆炒一下,才是没有职业道德的表现吧?

大豆融资需求推升进口价格 多年来,大量、无序地进口大豆已经严重冲击和扰乱了国内市场。除了“实打实”的产业需求之外,还有相当大一部分的虚拟需求,它被“无中生有”地制造出来,市场根本消费不了这么多的大豆。这样的需求就是“融资需求”。因为大豆套利可以带来的利润,会超过价格上的亏损,棕榈油也是同样原因。所以,大豆进口除了源于“实打实”的需求之外,还有相当大一部分的需求,它被“无中生有”地制造出来,就是融资需求,而这部分需求,大约为15%-20%左右。

谁在操控国际大豆价格?在国内,跨国粮商被认为在垄断食用油价格之外,也利用庞大的物流链条和资金掌控了国际大豆市场的价格,这是较为流行的说法,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事实上,四大粮商要操作价格很难。从CBOT市场每天的交易量和持仓量来看,持仓量一般在40万手,最多达到60万手,约需要440亿美元的保证金,每日成交量也在100亿~400亿美元。其中,以善用期货的嘉吉公司为例,其100多年来历史上最高的日平均销售额,含农业、食品、金融和工业等全球总共不到4亿美元,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庞大成交量相比,微不足道,从何操控价格?另外,我们知道,油脂油料品种繁多,相互之间具有很大的替代性,单单一个大豆品种价格的涨跌也难以对整个油脂油料市场构成大的冲击。

全球参与到大豆贸易市场的主体非常多,农民、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基金、贸易商等等。而在企业的竞争方面,不管是原料采购还是加工产品,这些企业都有激烈的竞争。比如在美国爱荷华州,农民要卖他们的粮食,搜索采购企业,一下就可以找到50多家公司,询问价格,比较服务,比较信誉,然后再决定要卖给谁。

很多有竞争力的大豆贸易商不仅在价格、风险管理等环节进行激烈的竞争,这样的竞争也体现在配套的服务上,比如运输、信用、合同执行等等。所有的市场竞争都是非常激烈的,大豆等农产品的全球市场已经开放很多年,已经有完整健全的市场机制和反垄断保护,任何一家企业没有可能操控价格。

只不过,期货市场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对现货市场的价格变动因素发挥放大效应,可以几倍、甚至数十倍的放大。所以,中国近年来迅速增长的大豆加工能力和大豆需求量,使“中国买家”成了左右国际期货市场的重要因素,并为国际炒家利用和发挥到了极致,造成了价格“被操纵”的印象。

2014,大豆违约风波再起

2014年,十年之后,中国大豆再次爆发大规模违约。如果说上一次的违约是初涉国际市场,不懂游戏规则的无奈而为,这次则更多是中国大豆贸易商“玩火”的结果,深刻地反映了大豆产业的“金融危机”。

去年,山东三家大豆进口商被曝因无法从银行获得信用证,导致到港的大豆无钱支付。这造成上述企业已经购买的50多万吨美国和巴西大豆出现违约,违约金额在3亿美元左右。卷入违约的包括山东晨曦集团、日照昌华集团、汇福粮油集团、山东光大日月集团和得利斯等。而这些都是主要的大豆进口商。

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北京办公室首席代表张小平表示,国内超量订购了大豆,一季度3个月实际进口了1535万吨的大豆,但实际订购量超过2000多万吨。贸易商解决的办法有多种,最不好的是违约,这对国际市场影响很大。

大豆实业“空心化”

1996中国放开大豆进口以来,大豆行业共发生了三次大的危机。原先漫山遍野的日加工几百大豆的油厂已经绝迹,日加工3000-4000吨大豆是目前单体油厂的基本规模。同时,原先民营油厂约90%的比重,降到了目前30%多的水平,“富人进、穷人退”的趋势十分明显。

而2008年由华尔街金融风暴引发的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根子上是“虚拟经济”本末倒置的危机,但其后的影响,对于中国大豆油厂而言,说是“实业主义”危机并不为过。理由有两个,一是2008年后,中国大豆油厂中的“资本型产能”很快从配角跃升为主角;二是2008年后,出现了“进口大豆是为了融资”的事情,且此类进口大豆的份额迅速从2009年的约5%上升到了2011年的约20%水平,成为一支重要的市场力量。

2008年危机后的另一个标志性“新生事物”是,出现了“进口大豆是为了融资”的事情,且此类“融资大豆”迅速达到了约20%的份额,势头是有增无减。这与2008年发端于华尔街的全球金融风暴是直接相关的。金融风暴后,美国为了救市和刺激经济,不管有用没用,不管实体经济需不需要,就是一个劲地印钞票,N次“量化宽松”,并保持联邦基准利率在零的水平,让美元便宜到不能再便宜的水平;相应地,中国当时也一举推出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一下子撑大了“钢筋混凝土大哥”的胃口,后来说要节食(抑通胀),结果是,全国的工地、特别是民营工地,嗷嗷待哺,民间借贷年息20-30%成平常事。正是这样巨大的内外利息差,催生了包括大豆、棕油、铜、PTA、铁矿石等几乎所有的大宗进口商品“纯为融资而进口的热潮”,即:用银行的信用额度开立利息2-3%的远期信用证来实现进口,到货后立即销售变成现金,在平均约15%的高利息环境下使用一段时间后再对外付款,既可赚利息差,又可获得人民币升值受益,写下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新篇章。

起初,此类“融资大豆”是“扰乱市场”的代名词,现在已经成了“香饽饽”,因为它符合市场规律,可以给经济带来正能量。其生命力将一直持续到“人民币高于美元的利差”消失或基本消失。至此,中国大豆油厂全面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由金融家取代实业家、靠钱赚钱。

相关评论
联系我们

武汉家家乐饲料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武汉市江夏区郑店黄金工业园107国道旁黄金南路
邮编:430057
电话:027-84794303 13886100579
传真:027-84794149
邮箱:info@jjlsl.com
QQ:3188277488
网址:http://www.whjjlfeed.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