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
发布时间:2025-03-312024年中国猪肉出口增量,主要是非瘟后国内产能恢复,总体供应较充足。但由于我国为全球猪肉第一消费大国,产量基本内销,仅少部分出口至邻国及地区。当前中国猪肉仍保持着自给自足的消费特点,预计2025年猪肉出口量增幅或有限。 在猪肉出口方面,中国的出口贸易伙伴主要为中国香港、中国澳门、老挝、蒙古、阿富汗等国家,出口量占国内总需求量0.05%左右。因国内猪肉需求量大,我国猪肉产量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情况,可出口数量较少,且价格在国际上优势有限,2020-2024年中国出口猪肉数量呈先增后稳的走势。 2020-2022年非瘟结束后,随着国内生猪产能的逐渐恢复,我国对外出口猪肉数量递增。2023年猪肉价格在低位盘整,出口量降幅有限,而进入2024年国内猪肉价格涨后下跌,供应整体充足,据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末,猪肉累计出口总量2.77万,同比增加3.36%,全年出口占国内总供应量的比例约0.05%,同比基本持平。 2024年:四季度为猪肉出口的旺季 从分月数据看,2024年猪肉出口数量呈微幅震荡后走高的走势。2024年年内,月度出口量高点为12月的0.33万,低点为2月的0.18万,总体波动幅度不大,仅12月出口量提升明显,主要原因也是年内国内生猪及猪肉价格相对较高,出口阻力增强,而四季度价格开始走低,上游供应充足,国内外价差使得出口贸易商交投积极性提升;同时,出口的地区主要为中国香港、中国澳门、老挝、蒙古等地区及国家,在四季度时,有冬季需求的提振和节日需求的刺激,贸易商通常有提前备货的情况。总体看,2024年月度平均出口量为0.23万,与2020-2023年的月平均水平基本持平。 中国猪肉的出口依存度较低 2024年中国猪肉出口总量为2.77万,占国内猪肉总需求量0.05%,同比基本持平。中国是全球猪肉产量与需求量最大的国家,所以中国猪肉出口量相对较小,对于国内的供需变化影响有限。2024年出口量占国内总需求量微幅增长,一方面是国内消化速度减缓,部分企业及经销商将少量内销的国产冻品转为外销;另一方面是国产冻品库存量偏大,而国内需求一般,且进口冻品填补了低价需求的市场,国内部分冻品价格难涨,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但由于国内价格较国外价格仍偏高,实际走货量一般。总体看,出口量的增加对国内总需求基本无影响。 2025年出口量或有所微增 2025年国内的猪肉市场或呈现供大于求的状况,同时所以猪肉出口量或有增加。因春节放假影响,2月的出口量或受工作日减少影响而下滑,而后随着国内进入消费淡季,3-5月出口量相较全年偏多,6-9月需求量有限,出口订单量减少,出口量接近年内低位,10-12月国内供应增幅较大,此时富裕的出口量亦有提升,叠加有万圣节、圣诞节等需求的提振,猪肉出口量或再次增加,但对国内的猪肉供应供需基本没有影响。 免责声明:本网站图片,文字等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版权,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
发布时间:2025-03-312025年3月27日,东莞证券发布了一篇农林牧渔行业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关注产能去化预期,布局超跌反弹。 报告具体内容如下: 投资要点:预计2025年我国生猪供给整体较为宽裕,预计Q4有望回落。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于2023年初-2024年4月间下滑9%,于2024年5月-11月间回升2.4%,于2024年12月开始出现下滑。截至2025年1月末,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达到4062万头,已连续两月减产,较2024年11月末回落0.4%,未来仍有较大去化空间。2024年,我国生猪累计出栏量70256万头,同比下降3.3%。截至2024年末,我国生猪存栏量42743万头,同比下降1.6%。根据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情况推算,预计我国生猪供给在2025年Q1-Q3有望逐步回升,Q4有望回落。我国生猪价格2024年先扬后抑,预计2025年或将先抑后扬。我国生猪价格2024年1-8月总体保持回升,由低点13.43元/kg最高回升至21.3元/kg,回升幅度最高达到58.6%;8月中旬开始持续回落;2025年1月略有反弹,2月份较大回落,3月维持在14.5~15元/kg区间波动。预计我国生猪供给在2025年Q1-Q3有望逐步回升,Q4有望回落;预计我国生猪价格在2025年Q1-Q3有望逐步回落,Q4有望回升。维持对行业的“超配&dquo;评级。预计2025年我国生猪供给整体较为宽裕,生猪价格因生猪产能回升影响预计表现为下跌趋势,Q4有望回升。猪价下跌将对生猪养殖盈利带来压力,将倒逼上游能繁母猪产能去化。目前能繁母猪产能已连续两月出现减产,未来仍有较大去化空间。原材料价格方面,因供需格局总体偏宽松而回升空间受限,虽然存在关税政策扰动,但预计生猪养殖成本压力整体可控。 免责声明:本网站图片,文字等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版权,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
发布时间:2025-03-31我国粮食安全主要包括口粮安全和饲料粮安全,当前做到了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未来饲料粮安全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从供需角度来看,保障以大豆为代表的高蛋白质含量的粮食供给,摆脱进口依赖,是新形势下粮食安全的着力点,而开发新型蛋白资源就是一条重要途径。昆虫以健康的营养结构和低环境成本的养殖优势受到众多关注,其作为一种可持续的食品和饲料新型蛋白来源的发展前景广阔,正逐渐显露出缓解这一紧迫问题的巨大潜力。 全球粮食供需矛盾突出。据联合国预测,到2030年,世界人口将增长至约85亿,在2080年达到约104亿的峰值。在全球耕地面积有限的前提下,人口增长必然导致人均耕地面积占有量减少。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到2050年,全球粮食产量需要提高约60%。人口增长与资源稀缺性矛盾催生新型蛋白需求。首先,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食品及营养需求结构由碳水主导的谷物类需求向蛋白质、脂肪含量较高的肉类转变。粮食种植和畜禽养殖带来的耕地占用与人口增长导致的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矛盾日益凸显,且为满足“量&dquo;的需求,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对化肥和农药等的不当使用更加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我国是世界畜牧业第一大国,也是饲料粮需求第一大国,饲料成本约占养殖总成本的70%左右。目前我国的饲料配方结构中,以大豆蛋白为代表的植物性蛋白饲料来源约占60%。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动物性蛋白资源的紧张,植物性蛋白饲料在我国的需求持续增加。为满足饲料行业及下游加工需求的增长,我国粮食进口需求逐年增加。2024年我国大豆进口总量突破1亿,达到1.05亿,占我国粮食进口量的66%。再次,在大食物观引导下,主粮、副食都要抓。保障老百姓的饭碗,不仅仅是过去的主粮安全,而是要保证整个食物安全。为减轻主粮压力,动物性蛋白在食品及饲料领域的应用需求不断增加,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蛋白来源作为替代。 昆虫蛋白优势众多,作为食品和饲料新型蛋白来源前景广阔。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13年提出倡议,鼓励人们食用昆虫。欧盟委员会于2017和2021年陆续通过了在水产养殖、家禽和猪饲料中可以使用昆虫蛋白的决议。而昆虫之所以成为食品领域和饲料行业的新秀,源于其自身两方面的优势:首先,可食用昆虫作为一种食物,具有高蛋白质含量、低脂肪含量以及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据报道,昆虫干重蛋白质含量在7%~91%之间,具体含量取决于种类,大多数昆虫的蛋白质含量约为60%。昆虫蛋白质优越不仅仅体现在高含量,还因为消化率高达75%~98%。其次,实践证明,昆虫用于畜禽养殖中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可提高日增重及产品品质。昆虫体内粗蛋白质含量高,纤维少,微量元素铜、铁、锌、硒含量较高,氨基酸比例均衡,大部分必需的氨基酸含量占到了15%~30%,与豆粕相近。在环境优势方面,昆虫的饲养几乎不需要土地和水,其繁殖能力强、繁殖速度快,是优质且高效的蛋白质来源。除此之外,昆虫还可以使用有机垃圾和食物垃圾喂养,并将它们转化为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生物质。昆虫蛋白与豆粕和鱼粉相比具有高效和可持续的特点,从而可减少畜禽对大豆、玉米和鱼粉等原料的消耗。 近年来,我国昆虫产业发展迅速,昆虫蛋白行业市场规模高速增长,行业内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据统计,2023年我国昆虫蛋白市场规模达到了2.22亿元。从消费端来看,2023年我国医药及化妆品领域的昆虫蛋白市场规模为0.66亿元,规模占比为29.70%;饲料领域市场规模为1.43亿元,规模占比为64.64%;食品领域占比较小,市场规模仅为0.13亿元,占比5.66%。当前,昆虫蛋白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产能规模相对较小,这既有技术层面的制约,也有市场方面的挑战。为推动昆虫蛋白产业快速发展,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着手。 推动“政产学研农&dquo;协同发展,完善产业扶持政策。通过政府主导和协同,加强与国外科研机构及昆虫养殖生产企业的合作。同时,引导和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进行技术改良和关键技术攻关,发挥行业内企业的模范带头作用,明确行业标准。其次,搭建集科学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及专业人才培养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并以此为媒介将科研成果推广至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根据农业产业类别,由点到面逐步扩大应用范围。最后,建立产业研发体系,集中力量开展昆虫养殖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坚持“企业化+产业化+专业化&dquo;的发展模式。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科学统筹布局,鼓励各省市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加强产业对接和项目合作,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优质企业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同时,还要打造各类博览会、交易会、展会等新的载体平台,形成叠加优势,搭建有力的资源平台。 加快昆虫蛋白相关规定的制定出台,大力支持昆虫生产规范化、食品化。一方面,加大对可食用昆虫饲养机构的政策扶持,鼓励其进行产业创新,同时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另一方面,积极将昆虫食品纳入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消费者食用安全。此外,完善昆虫蛋白准入的相关规定将成为昆虫蛋白进军饲料行业的有力保证。明确可用作饲料生产的昆虫蛋白种类,这就要求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关键技术攻关相结合,保证昆虫饲料科学生产。规定昆虫蛋白饲料生产企业的产品标准、环保标准等,充分发挥昆虫生产的低成本优势。 加大向公众的宣传推广力度,普及相关知识。基于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结合行业标准,制定出台昆虫食品及昆虫饲料的独有生态标签,表明昆虫生产的低生态足迹及环境友好效应,以此提高公众认知。此外,通过媒体宣传、产品品牌建设、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提高昆虫食品及昆虫饲料知名度,潜移默化影响消费者饮食观念,从而推动昆虫蛋白产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站图片,文字等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版权,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
发布时间:2025-02-22母猪的繁殖性能是猪场效益的核心,而孕期营养管理则是关键。现代养殖研究表明,母猪的肠道健康、代谢平衡、骨骼强度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其产仔数、仔猪成活率及生产寿命。 孕期便秘:不可忽视的“隐形损耗&dquo; 科学背景:母猪妊娠期因运动量减少、胎儿压迫肠道,便秘发生率高达60%以上。长期便秘会导致毒素蓄积,引发炎症反应,甚至造成流产风险。 解决方案:可溶性膳食纤维(如&bea;-葡聚糖、果胶)能促进肠道有益菌增殖,软化粪便。研究表明,日粮中添加3%-5%可溶性纤维可使便秘率降低40%(引自《动物营养学报》2021)。 营养吸收与胚胎存活率的关联 科学背景:胎盘是母体与胎儿营养交换的桥梁。若母猪维生素A、精氨酸等营养不足,会导致胎盘血管发育不良,增加弱仔、死胎概率。 解决方案:采用小肽包被技术的关键营养素(如甘氨酸铁)可提升30%以上的吸收率,确保胎儿发育关键期的营养供给。 胃排空调控:维持体况的黄金法则 科学背景:母猪过肥会引发难产,过瘦则导致泌乳不足。研究发现,通过延缓胃排空速度(延长1.5-2小时),可减少15%的异常采食行为(数据来源:美国NRC母猪营养标准)。 实践应用:在饲料中添加缓释型纤维成分,既能延长饱腹感,又能避免血糖剧烈波动,帮助维持理想体况。 肢蹄健康:延长母猪生产寿命的关键 行业痛点:据调查,38%的母猪因肢蹄病提前淘汰,直接损失高达2000元/头(中国畜牧业协会,2022)。 科学突破:有机锌、生物素与维生素D3的协同作用可提升蹄角蛋白合成效率。实验证明,连续饲喂6个月后,蹄裂发生率下降55%。 电解质平衡:被低估的代谢调控因子 核心机理:母猪孕期血容量增加50%,对钠、钾、氯等离子需求激增。电解质失衡易引发代谢性酸中毒,导致食欲减退、流产率上升。 行业趋势:先进饲料企业已开始采用动态电解质平衡模型(dEB值),根据妊娠阶段精准调节矿物质比例。 科学饲喂实践案例 某规模化猪场通过调整饲料配方(重点增加可溶性纤维、缓释蛋白及电解质平衡剂),实现以下改善: -窝均产仔数从10.8头提升至12.5头 -断奶前死亡率由8.3%降至5.1% -母猪年均淘汰率减少22% 营养方案创新:以家家乐金多仔为例 在以上科学原理基础上,部分饲料企业已推出针对性产品。例如: -天然纤维组合:甜菜粕+菊苣提取物,双路径调节肠道功能 -生殖营养包:叶酸+有机硒+维生素E,三重保障卵泡质量 -骨骼强化系统:纳米羟基磷灰石+有机锰,提升骨骼密度 此类配方通过延缓胃排空速度(胃滞留时间延长至4-6小时)、动态电解质调节等技术,正在推动母猪饲喂从“饱腹&dquo;向“精准营养&dquo;转型。 母猪营养管理是一门动态的科学。随着对肠道微生物、表观遗传学等领域的深入研究,未来饲料技术将更注重“肠道-生殖轴&dquo;“营养-基因&dquo;的协同调控。猪场在选择饲料时,可重点关注原料来源、营养验证数据及猪场适配性,用科学手段挖掘母猪生产潜能。
-
发布时间:2025-02-22民谚说:“立春一日水热三分!&dquo; 春季的到来,万物复苏,对于养猪业来说,这既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也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时期。春季气温逐渐回暖,但同时也伴随着风大、干燥、早晚温差大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可能对猪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产生影响。特别是规模猪场,由于猪只数量众多,管理上的任何疏忽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规模猪场在春季猪场管理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首先,春季气候多变,早晚温差较大,这给猪舍的保暖工作带来了挑战。为了避免猪只因温度波动而产生应激,建议在做好猪舍基本保温措施的基础上,注意加强早晚的温差管理。此外,随着温度上升,猪舍内有害气体的产生速度会加快,因此需要特别注意通风和环境卫生。合理的通风时间和通风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猪舍内的有害气体浓度,同时及时清理猪粪尿、冲洗下水道等措施也有助于改善猪舍环境。 其次,消毒和生物安全工作在春季尤为重要。随着病原微生物的活跃,加强消毒工作可以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生风险。规模猪场应定期对猪舍、饮水、饲料等进行消毒,并注意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正确的使用方法。同时,生物安全也是预防疾病的重要一环,加强人员、车辆、物品等的消毒和隔离可以有效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第三,加强猪场巡栏是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的关键。饲养员应提高观察意识,重点关注猪只的采食、饮水、排泄、呼吸等状况,以及有无异常行为和外观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隔离和治疗,同时做好记录并向上级汇报。通过加强巡栏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有效减少损失。 第四,减少猪群的应激因素也是春季管理的重点之一。应激不仅会影响猪只的生长和生产性能,还可能诱发疾病。因此,在饲养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如温度变化、噪音、饲料更换等。同时可以在饲料中添加抗应激添加剂,如维生素、矿物质等,以增强猪只的适应性和抵抗力。 最后,春季也是各种疾病高发的季节,因此做好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至关重要。规模猪场应制定科学的免疫计划并严格执行,确保猪只获得足够的免疫保护。同时配合使用药物预防和治疗措施,以及加强饲养管理,可以提高猪只的健康水平和抗病能力。 总之,春季猪场管理是养猪业的重要一环。规模猪场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案,并加强与政府和行业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站图片,文字等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版权,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
发布时间:2025-02-22经历了2024年的整体上涨后,2025年后,猪价开始快速回落,对此,专业分析人士指出,当前市场仍处于供过于求态势,预计2月中下旬生猪价格或主旋律或仍偏弱。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2月14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21.78元/kg,与上周五(2月7日)的22.93元/kg相比,下降5%。本周的平均价格为22.13元/kg,与上周23.02元/kg的均价相比,下降3.9%。 卓创资讯数据也显示,春节后生猪价格下滑明显。截至2月13日,全国瘦肉型生猪交易均价为14.77元/kg,环比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15.61元/kg)下跌0.84元/kg,跌幅5.35%。 对此,卓创资讯分析称,主要原因是养殖端出栏恢复速度快于屠宰端增速,导致市场处于供过于求态势,生猪价格快速下滑。 据了解,春节过后,养殖端出栏较为积极,猪源供应充裕。卓创资讯数据显示,截至2月13日,样本养殖企业日度出栏量为13.87万头,较正常出栏量时段恢复50%水平,恢复速度较快。但下游需求一般,家庭多以消化库存为主。市场处于供过于求态势,导致上旬生猪价格下滑;仅中旬恰逢元宵节提振,叠加院校陆续开学,下游屠宰端稍有备货,对猪价有一定支撑,带动生猪价格短暂反弹。 此前,温氏股份、唐人神、天康生物、正邦科技、新希望等多公司披露的1月生猪销售数据也显示,1月猪价呈环比下滑态势。 温氏股份2025年1月销售生猪289.97万头,收入53.49亿元,毛猪销售均价15.77元/kg,环比变动分别为-4.64%、-10.37%、-0.76%,同比变动分别为9.95%、26.07%、14.61%。 正邦科技披露,2025年1月销售生猪57.14万头,环比下降3.75%,同比上升32.96%;销售收入6.82亿元,环比下降6.16%,同比上升73.08%。商品猪(扣除仔猪后)销售均价15.34元/kg,环比下降3.91%。 卓创资讯认为,春节过后,需求端快速回落,加之2月月内并无节假日等利多支撑,需求端恢复力度或更为缓慢,对猪价支撑力度不及预期。加之当前猪价并未跌至低位,屠宰端多观望为主,或难有大批量冻品入库动作。因此,2月份需求端环比1月份下滑幅度或较为明显。 “综上所述,2月份供应端虽有所减量,但需求端降幅或大于供应降幅,且当前业者二次育肥心态亦较为谨慎,或难以扭转市场供过于求局面,预计2月中下旬生猪价格或主旋律或仍偏弱。&dquo;卓创资讯分析师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在成本端,企业1月养猪成本反而有所上升。 “公司2025年1月的生猪养殖完全成本在13.1元/kg左右,环比略有上升,主要是春节导致销售天数减少,销售量环比下降,单位期间费用分摊增加。在不考虑饲料原材料价格波动的情况下,公司希望今年可以阶段性达到12元/kg的成本目标。&dquo;近日,牧原股份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 牧原股份表示,对标国内外优秀成绩,公司的养殖成本仍存在较大挖潜空间,后续公司将持续做好生猪健康管理和生产管理,围绕健康管理研发各类智能装备,宣贯、落地各项制度和标准,推动优秀成绩的复制、推广,降低内部养殖成绩离散度。同时,公司将持续优化薪酬方案,做好员工利益管理,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养殖成绩,进一步降低公司整体生产成本。 中信建投期货认为,2025年,猪企将从“资本内卷&dquo;转向“成本内卷&dquo;,行业头部企业市场份额加速提升,中小玩家弯道超车难度加大,行业马太效应显著。2025年猪价预计回归养殖成本,全年呈现低利润特征,价格波动区间预计在13元/kg至15元/kg。 中邮证券研报称,2025年生猪供应缓和增加,需求随着宏观经济好转而将有所改善,生猪养殖行业呈现供需双增格局。预计猪价中枢将较2024年下降、波动区间收窄。但同时行业企业成本差异较大,且尚有进一步下降空间,2025年成本优势突出企业或依然能有盈利。 免责声明:本网站图片,文字等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版权,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
发布时间:2025-02-22【导语】1月份受春节影响,养殖端多加快出栏节奏,但根据体重数据变化以及前期产能数据分析,生猪存栏并未减量而是微幅增加;另外,部分集团1月份存扩产动作,能繁母猪存栏随之增量。进入2月,受仔猪高位影响,养殖端淘汰意愿或减弱,叠加月度出栏存一定压力,预计2月份生猪及能繁母猪或延续增加。 1月份生猪存栏及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量 卓创资讯数据显示,1月份样本养殖企业生猪存栏、能繁母猪存栏同环比均增加。截至2025年1月底,卓创资讯监测196家样本企业生猪存栏量为7393.45万头,环比增加1.58%,同比增加17.67%;能繁母猪存栏量为905.27万头,环比增加0.71%,同比增加15.35%。 产能释放叠加仔猪价格高位生猪存栏及能繁母猪存栏呈增量态势 生猪存栏:2025年春节位于1月份,因此多数养殖集团月内出栏节奏加快,节前清栏意向明显。市场交易均重亦有所下滑,卓创资讯数据显示,截止到春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市场交易均重为122.23kg,较月初仅下滑1.51%。由此可以得出,养殖端节前清栏并未彻底,栏内中小体重猪源仍较为充裕。加之前期(4-5个月前母猪存栏为增加)产能释放,1月份生猪存栏延续增势。 能繁母猪存栏:卓创资讯数据显示,1月份仔猪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截至春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7kg仔猪交易均价为509.72元/头,环比月初上涨134.72元/头,涨幅35.93%。一方面,仔猪价格上涨导致养殖端心态发生转变,主动淘汰母猪意愿减弱;另一方面,据卓创资讯调研,部分养殖集团为年度出栏计划存常规扩产能动作。两个方面,带动1月能繁母猪存栏再度增量。 由此来看,伴随着养殖端阶段性压栏以及产能逐渐补充的情况下,后续生猪供应端或仍处于充裕阶段,市场或难有明显供应缺口产生。 2月需求端支撑有限叠加部分集团扩产生猪及能繁母猪存栏或延续增势 从生猪存栏视角来看,2月份生猪存栏量或延续增加。受春节假期影响,2月份有效出栏时段较短,加之春节后需求端恢复速度较为缓慢,家庭多以消化库存为主,白条走货仍较为疲弱,屠宰端宰量并未恢复正常水平。除此之外,当前生猪价格虽已降至低位,但业者二次育肥心态较为谨慎,热度并未达到预期。由此得出,出栏时间紧张叠加下游需求支撑一般,导致养殖端出栏阻力较大,或存被动压栏情况。 从能繁母猪存栏视角来看,2月份能繁母猪存栏量亦或环比增加。究其原因:一方面,卓创资讯数据监测显示,2月份仔猪价格涨幅较1月份虽有所收敛,但仍处于相对高位,预计月内养殖端淘汰母猪节奏或再度放缓。另一方面,部分集团仍在规划后续出栏规模,少数以外采仔猪为主的规模企业增加了母猪场设置,调成出栏节奏,把控后续出栏周期。 综合而言,由于2月份出栏计划完成有一定难度,部分或延迟次月出栏,生猪存栏亦或继续增加;当前养殖端仍处于盈利状态,部分业者对后市仍有一定信心,预计2月份或仍有扩产动作,能繁母猪存栏或延续增加态势。 免责声明:本网站图片,文字等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版权,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文章来源:卓创咨讯
-
发布时间:2024-11-29据农业农村部监测,今年8~10月份的新生仔猪数量虽然比去年同期减少1.6%,但已处于近年来的较高水平,按6个月育肥周期计算,2025年春节后消费淡季猪肉阶段性供给过剩的可能性增加,生猪养殖大概率将出现微利甚至亏损。 据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牢牢把住能繁母猪存栏量这个“总开关&dquo;,分级落实产能调控责任,用好大型猪企常态化联络机制,持续调控生猪产能,重点部署防范和应对明年春节后可能出现的猪价大幅下跌。同时,持续抓好非洲猪瘟等猪病防控,落实清洗、消毒等生物安全措施,做好疫情监测排查,强化检疫、调运、屠宰等关键环节监管,确保冬季生猪疫情平稳。 信息来源: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 免责声明:本网站图片,文字等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版权,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
发布时间:2024-11-29根据国外科技媒体NewScienis报道,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经过基因编辑改造的猪肉将进入超市货架,成为普通人日常餐桌上的食物。 名为Genus正准备将一批经过基因编辑的猪推向市场,这些猪经过改造后对疾病具有免疫力。如果该项目获得批准,预估最快2 年内我们就能在商店货架上看到转基因猪肉。 Genus公司已经制造出了数百头经过CRISPR编辑的猪,其目的是不购买昂贵的抗生素和疫苗情况下,更好地控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蓝耳病)。 IT之家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可导致母猪出现繁殖障碍及仔猪出现严重呼吸道疾病,这种疾病每年让全球猪农损失27亿美元。 国际育种公司Genus的克林特・内斯比特(ClinNesbi)说:&quo;我们很可能是第一家。&quo;该公司已经培育出数百头CRISPR编辑猪,为商业化上市做准备。 免责声明:本网站图片,文字等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版权,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
发布时间:2024-11-29全球生猪产销对比 美国农业部(USDA)6月供需报告预测,2024/2025年度全球生猪产量达到1.156亿(胴体当量),中国是全球生猪产量最大的国家,占比全球生猪总产量的48%;其次是欧盟,占比18%;排在第三位的是美国,占比11%。 USDA预估2024/2025年度全球生猪消费量达到1.145亿(胴体当量),中国也是全球生猪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占全球生猪总消费量的近一半;其次是欧盟,占比16%;排在第三位的是美国,占比9%。 USDA预估2024/2025年度全球生猪进口量达到9435万(胴体当量),中国、墨西哥和日本是全球生猪主要进口国,三者占全球生猪总进口量的51%,其中中国占比20%,墨西哥占比16%,日本占比15%。 USDA预估2024/2025年度全球生猪出口总量达到1.055亿(胴体当量),美国、欧盟和巴西是全球生猪主要出口国,三者占全球生猪总出口量的76%,其中美国是全球生猪出口量最大的国家,占全球生猪总出口量的32%,欧盟略低于美国,占比达到31%,巴西出口占比为14%。 从2020年开始,欧盟在全球生猪产量中的占比逐步下降,从24%下降至18%,美国也从最高的13%略降至11%。由于产能恢复,中国的生猪产量在全球份额中逐步攀升,从38%上升至最高的50%,2024年略降至48%。 从消费上看,从2020年开始,美国在全球生猪总消费量中的占比逐步下滑,欧盟从19%下降至16%,而中国从占比不足全球的一半(44%)上升至最高52%,2024年略降至50%。 产能恢复之下,中国在全球生猪进口份额中逐年下降,从45%减少至16%,下降较快。 对于出口而言,尽管欧盟是全球最大的生猪出口地区,但是出口份额从2020年的41%萎缩至目前的31%,近5年时间内下降了10个百分点。而美国和巴西出口占比逐步抬升,排在第四的加拿大出口占比也略增,挤压欧盟的出口市场。因此不难发现,欧盟虽然在全球生猪产量和消费量排名中均居第二位,出口排名第一位,但是产量和出口市场均在缩小,而中国的生猪供应对外依赖度逐渐减少。 2中国生猪进口情况 2023年,中国进口生猪154万,较2020年430万的历史高点大幅下降。 从进口来源来看,主要来自巴西和欧盟,两者合计占比68%,较2020年的60%有所扩大。2023年,中国从巴西进口生猪39万,占生猪总进口量的25%,高于2020年的11%;从欧盟进口生猪67万,占生猪总进口量的43%,较2020年的50%有所下降。 总体来看,中国对进口欧盟生猪的依赖度下降,而自巴西的进口份额上升。不过,无论是中国的进口总量,还是中国自欧盟以及自巴西的进口量,近些年都是下降的。目前我国主要从法国、西班牙、爱尔兰、丹麦以及荷兰等欧盟成员国进口生猪,其中从西班牙的进口量最大,占我国从欧盟进口生猪总量的50%以上。 3欧盟生猪产量变化 由于母猪存栏量下降到1.04亿头,欧盟在2023年的生猪产量减少4.8%至2.272亿头,母猪、仔猪的创纪录价格也能侧面说明供应不足。较好的养殖利润下,预计2024年欧盟母猪存栏量增加1.7%至1.0577亿头,生猪产量将会增加2.11%至2.32亿头。 2023年,因为存栏量的下降以及饲料和能源价格上涨,欧盟屠宰场的生猪屠宰量下降了7.26%至2.216亿头,所有27个欧盟成员国都削减了生猪屠宰量,减幅比较大的是西班牙、丹麦、德国、荷兰、比利时和法国,预估2024年欧盟屠宰量将随着产能的增加而恢复至2.25亿头。2023年,欧盟生猪期末存栏量减少0.62%至1.3358亿头,随着产能的增加,预计2024年期末存栏量升至1.3435亿头。 分地区来看,尽管生猪养殖利润丰厚,但是荷兰和比利时的生猪养殖行业受到环境法规的限制。西班牙、荷兰和丹麦是欧盟生猪的主产国,也是欧盟生猪的主要出口国,在这三个欧盟成员国中,由于生猪价格较高,成本端饲料和能源价格较之前下降,养殖利润较好,促进生猪存栏量的恢复。 虽然不像荷兰和比利时那样受到环境法规的限制,但丹麦正在将其生猪行业发展重点从出栏目标转向生产更多可持续和注重品质的增值产品,并越来越关注欧盟市场。2023年开始丹麦本土的一家屠宰企业,陆续关闭或者降低多个工厂的屠宰产能,因此2023年丹麦生猪屠宰减少了18.9%。但是与荷兰类似,丹麦的母猪存栏量在2023年增加1.34%,这支持了仔猪生产和生猪出口的恢复,2024年丹麦国内屠宰量也在增加。 此前德国的生猪养殖行业遭受了非洲猪瘟的影响,2023年德国母猪存栏量下降0.27%,中国禁止进口该国的生猪,但在近几年生猪产量急剧下降之后,2023年和2024年,德国生猪产量略有企稳,这是因为在2023年和2024年年初较高的生猪价格下,养殖利润较好。 尽管法国养猪行业没有遭遇非洲猪瘟,但是却没有西班牙、荷兰和丹麦那么高的养殖效率,2023年,法国母猪存栏量减少1.99%,预计2024年能源等生产成本仍将居高不下,且生猪价格偏低,因此2024年法国生猪产量或继续下降。 尽管猪肉是首选的肉类,但中欧和巴尔干地区的大多数国家并不能自给自足。该地区的罗马尼亚、波兰、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共和国和保加利亚是主要的生猪净进口国。虽然非洲猪瘟仍然在中欧地区发生,但疫情影响力已经下降,当地的一些部门增加了养殖行业的投资,部分粮食生产商开始转向生猪养殖,未来中欧地区生猪产量将会增加。 由于非洲猪瘟的影响,波兰养猪业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但经过两年的生猪存栏量下降后,波兰生猪存栏量在2023年增加1.5%,预计2024年将进一步扩大。由于进口仔猪价格上涨,当地养殖企业开始自繁自养,导致母猪数量在2024年年初增加。在捷克共和国,长期以来,基于较好的养殖利润,仔猪产量和生猪存栏量不断扩大。在匈牙利,该国野猪种群中发现了非洲猪瘟病例,但当地的养殖企业中却没有出现,由于匈牙利生猪生产效率正在提高,预计2024年产量也将更高。 2023年,欧盟生猪屠宰时的平均体重较2022年增加0.71%,达到93.86kg,接近欧盟统计局在2020年报告的纪录体重。在2023年期间,由于饲料价格较低,农民积极育肥生猪,导致出栏体重较大。今年饲料价格上涨,由于物流、屠宰等环节限制体重,预计平均屠宰重量不会超过94kg。结合预测的屠宰水平和略高的重量,2024年欧盟生猪总产量估计将升至2115万(胴体当量)。 欧盟的生猪消费已经持续下降了近15年,这样的消费趋势是因为欧盟消费者处于健康和方便的考虑,从红肉转向禽肉。禽肉通常比牛肉和生猪等红肉含有更少的脂肪,也更方便进一步加工。禽肉的价格普遍低于其他肉类是欧盟消费者偏爱禽肉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尽管存在欧洲整体红肉消费下降的趋势,但预计今年欧洲生猪供应的增加将支持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希腊消费的复苏,2024年,欧盟生猪消费将增加35.3万吨至1800万。由于对进口生猪产品征收关税和严格的兽医要求,欧盟生猪受到政策保护,几乎没有任何进口生猪的竞争,进口生猪量少。 欧盟生猪出口量在2021年和2022年分别减少4%和16%之后,2023年下降了24%,最大的降幅来自对中国的出口。但在2023年,除英国和马来西亚外,对其他主要目的地的出口均是下降的。短期来看,欧盟生猪价格在全球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6月17日,商务部发布公告称,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猪肉及猪副产品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短期来看,会利多国内生猪冻品价格,因为当前国内从欧盟进口的主要是猪副产品;中长期来看,会利多国内生猪价格,但是考虑到国内生猪的进口总量占全部供应比较低,实际影响将有限。相反,对欧盟影响更大。 中国是欧洲生猪的主要出口目的地,由于欧洲消费从红肉转向白肉,将不得不依靠出口来消化欧盟本土产量。由于饮食文化及习惯差异,欧洲开拓其他新市场并不容易,且生猪价格不具有竞争力,而美洲本土生猪供应充足,因此,我国对欧盟相关猪肉及猪副产品进口政策的变化,巴西、美国、加拿大等其他出口竞争国将会受益,而对欧洲本土生猪养殖行业将造成沉重打击。(作者单位:紫金天风期货) 免责声明:本网站图片,文字等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版权,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推荐博文
- 4 中国猪肉出口现状:依存度低... 125
- 5 券商观点 农产品之生猪养殖... 134
- 6 新型蛋白资源发力 解锁粮食... 112
- 7 如何通过营养调控提升母猪繁... 231
- 8 规模猪场在春季猪场管理中需... 169
- 9 年后猪价快速回落 行业将开... 164
- 10 1月生猪存出栏量数据解读— 186
- 11 农业农村部:重点部署防范和... 231
- 12 首批 CRISPR 基因编... 202
- 13 欧盟生猪行业供应格局分析 208
推荐产品
联系我们
地址:武汉市江夏区郑店黄金工业
园107国道旁黄金南路
邮编:430207
电话:027-84794303
手机:13886100579
传真:027-84794149
QQ: 3188277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