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
发布时间:2020-08-047月生猪价格高位震荡前行。8月3日,金新农发布7月生猪销售数据:当月生猪销售均价72.43元/公斤,同比增长高达372.93%。“降雨阻碍了生猪运输,不过被积压的生猪差不多释放完了,预计猪价下周或将下调。&dquo;专家分析称。 对于下半年生猪情况,广东省农业农村厅预测下半年生猪恢复将继续向好,但三季度预计仍将是供应紧缺期,四季度供应将会有适量回升,因此商品肉猪出栏价在三季度或将有较大涨幅,预计高点将超过40元/公斤,四季度预计将回落至31元/公斤。 7月出栏价环比涨12.57% 卓创监测数据显示,7月生猪价格高位运行,外三元出栏价参考37.80元/公斤,环比涨幅12.57%,同比涨幅106.78%。 对于7月猪价上涨,生意社相关研究员分析称,进入7月,多地频繁降雨致使国内生猪外运难度持续增加,屠宰场收购难度增加,随之小幅上调生猪收购价格,养殖户惜售挺价心态不减,支撑国内生猪市场价格继续高位上行。 该研究员继续表示,消费者购买意愿大幅下降,终端需求持续走低,加之低价国储冷冻肉持续出库补充市场供应,屠宰场销售进度缓慢,只好纷纷下调生猪收购价格,导致国内生猪市场供需博弈再度加剧,猪价整体冲高后小幅回调后,整体位于相对高位小幅震荡前行。 三季度或将有较大涨幅 “7月底,许多规模养殖单位存在提涨动作,8月初或延续该态势。&dquo;卓创资讯王亚男预测,8月天气仍然炎热,消费淡季仍持续,屠宰企业订单量低位运行,对生猪价格有拉低效果。 从长期来看,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在其官网发布的《2020年上半年广东省生猪产销形势分析》中表示,下半年生猪出栏价仍旧高位运行。预计商品肉猪出栏价将在三季度有较大涨幅,预计高点将超过40元/公斤,四季度随着供给有回升,整体出栏价格将会逐渐回落,预计将回落至31元/公斤。
-
发布时间:2020-07-30饲料原料涨价 玉米价格持续走高。临储玉米拍卖第九轮,溢价再创新高,成交价格2017元/吨,周比上涨67元/吨,是开拍以来的最高水平,很大程度超出市场预期。受临储玉米连续九次拍卖均出现高成交率及高溢价率影响,目前玉米现货行情继续维持稳中偏强局面不变;前期临储拍卖的玉米出库周期已到,政策粮出库节奏开始加快,不过拍卖粮溢价偏高,叠加出库以及物流成本和仓储成本,贸易商挺价积极性浓厚,持粮贸易商并不着急出货,有长期囤粮的打算,终端玉米库存依旧偏紧张,阶段性供应短缺现象依旧存在。 虽然国内到港大豆数量维持高位,油厂开机情况也良好,但中美紧张关系升级引发市场剧烈波动,货币超发引发全球通胀预期,豆类期货市场整体维持偏强运行节奏;而随着大宗商品的回暖,国内豆粕也继续走高,终端市场采购热情明显提高。 多家饲料企业上调价格,每吨涨价50-125元 (文章来源:整合自查猪价、中国猪业)
-
发布时间:2020-06-30农业农村部最新通知:自7月1日起,指导从事生猪收购贩运的单位和个人通过微信小程序“牧运通&dquo;登记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营业执照或身份证、单位地址或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基础信息,实行全国统一编码。在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响应期间,从事生猪收购贩运的单位和个人出现过两次及以上有关违法违规记录的,暂停受理与其相关的检疫申报。 据农业农村部网站6月12日消息,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强化生猪收购贩运管理的通知》(简称“通知&dquo;)。其中提到,要加强生猪收购贩运主体基础信息管理。各地要完善产地检疫信息管理,自7月1日起,指导从事生猪收购贩运的单位和个人通过微信小程序“牧运通&dquo;(以下简称“牧运通&dquo;)登记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营业执照或身份证、单位地址或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基础信息,实行全国统一编码。在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响应期间,从事生猪收购贩运的单位和个人出现过两次及以上有关违法违规记录的,暂停受理与其相关的检疫申报。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在接到生猪产地检疫申报后,要通过动物检疫证明电子出证系统核对从事生猪收购贩运单位或个人信息登记情况,指导其做好基础信息登记。从事生猪收购贩运单位或个人的统一编码和基础信息登记管理工作由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各地要做好动物检疫证明电子出证系统开发工作,并与中央系统对接,实现动物检疫证明电子出证系统和“牧运通&dquo;之间的数据联通。 通知明确,要压实生猪收购贩运环节防疫主体责任。各地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压实从事生猪收购贩运的单位和个人动物防疫主体责任,督促从事生猪收购贩运的单位和个人认真学习动物防疫相关法律法规和知识,建立健全贩运、收购台账,核对收购的生猪是否佩戴合法耳标、是否使用经备案的生猪运输车辆;督促承运人凭检疫证明运输生猪,在装载前和卸载后及时对运输车辆进行清洗、消毒;在接到从事生猪收购贩运的单位和个人代为申报检疫后,应该严格查验其信息登记情况、养殖场(户)委托书及申报材料,未取得养殖场(户)检疫申报委托书的,或申报材料不符合要求的,不得出具检疫证明。 通知还要求要加强生猪收购贩运风险管理。各地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9〕31号)要求,加强生猪产地检疫风险评估机制建设,强化生猪收购贩运活动风险管理,及时将从事生猪收购贩运的单位和个人的违法违规贩运生猪情况录入“牧运通&dquo;系统。 在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响应期间,从事生猪收购贩运的单位和个人出现过一次有关违法违规记录的,申报检疫时,涉及的生猪应附具非洲猪瘟检测报告,检测报告由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检测比例不得低于该批次生猪数量的30%;出现过两次及以上有关违法违规记录的,暂停受理与其相关的检疫申报。
-
发布时间:2020-06-30近日,受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的委托,全国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对国家标准《猪肉质量分级》进行审定。来自肉类协会、科研院校、相关企业的专家代表们组成标准审查专家组,在对标准的各项条款进行细致、严肃的讨论后,一致同意通过标准审定,并建议尽快提交报批。 专家组认为,该标准与原行业标准NY/T1759-2009《猪肉等级规格》和NY/T3380-2018《猪肉分级》(原SB/T10656-2012)相比,在标准适用性上作了很大提升,是现行国家标准GB9959.1-2019《鲜、冻猪肉及猪副产品第1部分:片猪肉》和GB9959.3-2019《鲜、冻猪肉及猪副产品第3部分:分部位分割猪肉》的有效补充,填补了我国大宗猪肉产品质量分级国家标准的空白。 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肉品质量安全与营养评价岗位专家汤晓艳研究员作为标准首席专家对标准的背景、制定过程和主要技术内容进行了汇报。汤晓艳表示,通过该标准与同类产品标准的协调配套实施,可以科学合理地评价我国大宗猪肉质量级别,实现优质优价,维护猪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质量分级的实施也能刺激猪肉生产者为了实现产品价值最优化而提高猪肉品质,促进我国大宗猪肉质量总体水平的提升,保障我国生猪产业和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
发布时间:2020-06-30短期看,疫情影响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受阻,进口成本增加、价格看涨,不确定性增加,市场预期不稳等。一是疫情增加了大豆、鱼粉、乳清粉等饲料原料进口的不确定性。部分国际港口关闭,10多个国家暂停对华出口大豆、玉米等农产品,饲料原料进口到港出现延缓迹象。二是进口价格涨幅较大。3月份玉米主力合约收盘价格2048元,较上年涨229元,涨幅达12.6%,环比增长6.6%;豆粕主力合约收盘价格2940元,较上年涨451元,涨幅达18.1%,环比增长12.4%。3月进口鱼粉12642元/吨,较上年涨1427元,涨幅达12.7%,环比增长3.5%。原因分析,主要是业内担心全球疫情扩散导致物流中断,属于心理预期推动下的上涨。三是推高了国内饲料原料价格。玉米、豆粕、鱼粉等主要原料价格小幅上涨。四是饲料国际贸易受阻。50多个国家对我国所有船舶采取严格检疫措施,导致出口农产品运输与通关时间延长,饲料原料产品进口成本增加等。五是正常的商贸往来和技术人员交流受阻,饲料展会沙龙论坛等大型活动基本取消,展会经济基本停滞。目前,2020中国饲料工业展览会已取消,国际饲料及相关展会也陆续取消。 长期看,疫情对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国际粮食贸易、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影响,也一定会传导到饲料工业,表现为企业经营压力加大,行业分化加剧,兼并重组步伐加快等。一是疫情重创全球经济,加大了饲料企业的经营压力,市场预期不稳,风险因素增加。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预计下降3%,美国经济增长率为-5.9%,欧盟为-7.5%,中国为1.2%,为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二是疫情蔓延将影响双多边、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少国家地区开始考虑重新调整粮食战略,增加了粮食国际贸易政策协调的难度,饲料用粮供应保障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增加。三是疫情加速行业分化。疫情打击正常的全球经济循环,冲击波从下游逐渐向中上游传递,饲料行业竞争格局加速分化,呈现强马太效应、强者恒强,行业内竞争格局加剧分化,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有限,有可能会加快退出。 我国饲料产业链有保障,不必过于担心恐慌 能对产业供应链造成较大影响的主要是玉米和豆粕,其他饲料原料如大麦、高粱、菜粕、肉骨粉等可以相互替代调剂使用。只要玉米和豆粕供应不出问题,稳定我国饲料产业链就有保障。 从需求侧分析,2019年,我国工业饲料总产量2.29亿吨。2020年,考虑到生猪产能相对低位等因素,玉米、豆粕等大宗饲料原料用量与去年相比将稳中略降,预计用量分别为1.78亿吨、6207万吨。 从供给侧分析,饲料用玉米国内产能有保障。目前,国内玉米库存较为充足,约为1.15亿吨,产需基本平衡。随着我国产业政策不断优化调整,持续加大粮食种植扶持政策,如果不出现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今年玉米产量有望继续丰产丰收。另外,据美国农业部数据,预测今年全球玉米产量11.12亿吨,贸易量为1.66亿吨,国际市场玉米供给充足。 豆粕进口依存度高,但全球大豆供应链总体是宽松的。2019年,我国国产大豆1810万吨,进口大豆8851万吨,进口量占总消费量的84%,供需基本平衡。据调度,目前国内大豆储备比较充裕,第二季度大豆能够满足国内豆粕生产需求。当前,进口大豆货源稳定,国际大豆贸易秩序基本正常,主要出口国正采取措施保证港口的正常运营。另外,中美已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这也增加了我国大豆进口的选择余地。 其他蛋白原料和饲料添加剂有进有出,用量小,可替代,调剂空间大。
-
发布时间:2020-06-30非洲猪瘟对中国生猪养殖带来的冲击仍在不断演化中,而非洲猪瘟疫情在2020年发生风险也不容忽视,加上新冠疫情的冲击,使得国内市场肉类供给恢复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出栏全线锐减,养猪四大省各减逾千万 截至2020年4月中旬,国内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共有21个地区公布了2019年当地的生猪出栏量。数据显示,这21个地区2019年的生猪出栏量全线下降。其中,四川、湖南、河南、山东4个养猪大省出栏量均跌破5000万头关口,出栏量分别降到4852.6、4812.9万头、4502.1万头、3176.4万头,减少均超过1000万头,比2018年比较分别下降26.9%、19.7%、29.0%、37.5%。此外,下降幅度较大还有江苏(-28.3%)、广西(-27.7%)、广东(-21.7%)、安徽(-19.2)、江西(-18.5%)。 虽然目前云南、湖北两地未发布2019年生猪出栏量,但如此断崖式的下跌已使得全国生猪版图发生巨大变化。从位次来看,河南被湖南赶超,从2018年第二位降到第三位;山东落在湖北(3189.24万头)的后面,从2018年的第四位降到第五位。同时,各地存栏量锐减幅度也不亚于生猪出栏量。 在非洲猪瘟影响较大的东北三省,2019年生猪养殖仍持续下滑。其中,辽宁全年生猪出栏2240.2万头,比2018年下降10.2%;年末生猪存栏1055.2万头,比2018年下降16.4%。吉林2019年末生猪存栏792.83万头,下降8.9%;全年生猪出栏1361.06万头,下降13.3%。黑龙江2019年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分别为1173.2万头和1701.5万头,分别比上年下降13.3%和13.4%。 能繁母猪存栏未知,猪肉生产仍将下跌 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生猪存栏31041万头,下降27.5%;生猪出栏54419万头,下降21.6%;猪肉产量4255万吨,下降21.3%。 以此看,全国生猪生产与2002年的相当。据2020年中国农业展望报告发布的数据预测,2020年,全国生猪出栏将继续下降,减少至50149万头同比减少7.8%;全国猪肉产量减少到3934万吨,同比减少7.5%。 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自2019年9月以来,猪肉价格在推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中的权重一直在50%以上,去年10月一度达到63.9%,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最严峻的今年2月,猪肉价格的这一贡献达到61.3%。猪肉价格变化在食品烟酒价格变化中占据更大的权重。目前的中国市场,猪肉的生产与供给对民生影响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猪粮安天下&dquo;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亦是多方发力恢复养猪业的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中国生猪生产和猪肉供给一直是全球养猪业和贸易商关注的一大焦点,而被非洲猪瘟重挫后的中国养猪业恢复依然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其中最直接的、最大的影响因素是能繁母猪存栏量的恢复,其次是种猪的引进与培育。但是,能繁母猪的数据在中国市场目前仍属于未知数,且各方发布数据不一,相差悬殊。不过,从国内养猪巨头来看,能繁母猪支撑力在逐渐加强。如,牧原集团截至2020年2月底能繁母猪存栏为154万头,后备母猪存栏74万头,分别较2019年年底增加了26万头和2万头;2020年,牧原集团预计生猪全年出栏1750万头至2000万头,将增长70%以上。再比如,温氏股份透露,截至2019年年底,公司基础能繁母猪存栏120~130万头,2020年年底能繁母猪计划达到200万头。
-
发布时间:2020-06-30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生态环境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明确畜禽粪污还田利用要求强化养殖污染监管的通知》,明确畜禽粪污还田利用标准,要求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粪肥管理制度,加快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通知》明确,国家鼓励畜禽粪污还田利用,支持养殖场户建设畜禽粪污处理和利用设施。已获得环评批复的规模养殖场如需由达标排放(含按农田灌溉水标准排放)变更为资源化利用(不含商业化沼气工程和商品有机肥生产),如在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前变更,按照非重大变动纳入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在竣工环保验收后变更的,按照改建项目依法开展环评。 《通知》要求,畜禽粪污的处理应根据排放去向或利用方式的不同执行相应的标准规范。作为肥料利用应符合《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畜禽粪便还田技术规范》、《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技术指南》。向环境排放的,应符合《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地方有关排放标准。用于农田灌溉的,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通知》强调,各地要督促指导规模养殖场制定畜禽粪肥还田利用计划,推动建立畜禽粪污处理和粪肥利用台账。加强日常监测,严防还田环境风险。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先进技术和装备研发,积极推广全量收集利用畜禽粪污、全量机械化施用等经济高效的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模式。 以下为通知全文: 为推动落实《农业农村部办公厅、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禽粪污还田利用依法加强养殖污染治理的指导意见》(农办牧〔2019〕84号),进一步明确畜禽粪污还田利用有关标准和要求,全面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加快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畅通还田利用渠道 (一)鼓励畜禽粪污还田利用。国家支持畜禽养殖场户建设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鼓励采取粪肥还田、制取沼气、生产有机肥等方式进行资源化利用。已获得环评批复的规模养殖场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如需将粪污处理由达标排放(含按农田灌溉水标准排放)变更为资源化利用(不含商业化沼气工程和商品有机肥生产),在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前变更的,按照非重大变动纳入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在竣工环保验收后变更的,按照改建项目依法开展环评。 (二)明确还田利用标准规范。畜禽粪污的处理应根据排放去向或利用方式的不同执行相应的标准规范。对配套土地充足的养殖场户,粪污经无害化处理后还田利用具体要求及限量应符合《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GB/T36195)和《畜禽粪便还田技术规范》(GB/T25246),配套土地面积应达到《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要求的最小面积。对配套土地不足的养殖场户,粪污经处理后向环境排放的,应符合《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和地方有关排放标准。用于农田灌溉的,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 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一)落实养殖场户主体责任。养殖场户应当切实履行粪污利用和污染防治主体责任,采取措施,对畜禽粪污进行科学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防止污染环境。从事畜禽规模养殖要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要求,建设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并确保其正常运行,或委托第三方代为实现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对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设施配套不到位,粪污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还田或向环境排放,不符合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的,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生态环境部门要依法查处。 (二)强化粪污还田利用过程监管。养殖场户应依法配置粪污贮存设施,设施总容积不得低于当地农林作物生产用肥的最大间隔时间内产生粪污的总量,配套土地面积不得小于《指南》要求的最小面积;配套土地面积不足的,应委托第三方代为实现粪污资源化。达不到前述要求且无法证明粪污去向的,视同超出土地消纳能力。 三、强化保障和支撑 (一)完善粪肥还田管理制度。督促指导规模养殖场制定畜禽粪肥还田利用计划,根据养殖规模明确配套农田面积、农田类型、种植制度、粪肥使用时间及使用量等。推动建立畜禽粪污处理和粪肥利用台账,避免施用超量或时间不合理,并作为监督执法的重要依据。加强日常监测,及时掌握粪污养分和有害物质含量,严防还田环境风险。 (二)加强技术和装备支撑。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研发,着力破除粪污资源化利用过程中的技术和成本障碍。鼓励养殖场户全量收集和利用畜禽粪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输送和施用方式,不再强制要求固液分离。结合本地实际,推行经济高效的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模式,积极推广全量机械化施用,逐步改进粪肥施用方式。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 2020年6月4日
-
发布时间:2020-06-306月21日,在中国和美国高级官员在夏威夷举行会议后,中国政府在考虑向国有进口商额外发放500万吨玉米进口配额。 1.中国考虑额外发放500万吨玉米进口配额 北京6月19日消息:消息人士周五称,在中国和美国高级官员在夏威夷举行会议后,中国政府在考虑向国有进口商额外发放500万吨玉米进口配额。 报告援引匿名消息人士的话说,政府已经又向中粮集团(COFCO)发放了200万吨玉米进口配额,因为中粮已经用完了年初发放的进口配额。 另据彭博社报道,在夏威夷会议后,中国已经加快采购美国农产品的步伐。 中国计划加速购买包括大豆、玉米、乙醇等。 2.今年前四个月中国仅购买了目标额度13% 根据第一阶段协议,中方承诺购买价值3650亿的美国农产品,在2017年中国对美国农产品的采购额只有240亿。 但是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在今年前四个月,中国仅购买了46.5亿农产品,这仅仅是协议目标额度的13%,同时也比2017年同期少40%。 本月初彭博社曾报道称,中方要求国企暂停购买一些包括大豆在内的美国农产品。不过根据中国农业部的数据,中国进口商仍在持续增加美国大豆的采购,截止6月11日前两周中国采购了220公吨的籽油。 3.消费淡季饲料需求提振有限 2020年以来生猪存栏处于稳步恢复状态,母猪存栏4月继续稳步回升,由于销售速率偏慢生猪存栏恢复也好于预期。5月猪肉消费量较前期有所改善,但冻肉投放的消费冲击作用仍存。而养殖端集体挺价屠宰企业收购遇阻上调价格,导致月末生猪价格止跌反弹,但5月价格仍保持偏弱态势。 对6月来说,仍处于消费季节性淡季,价格上短期难以看到往上驱动。
-
发布时间:2020-06-042020年可以说是中国的“人造肉&dquo;元年,多家餐饮品牌推出“人造肉&dquo;餐品,抢占市场。餐饮企业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喜茶均已入局;食品企业金字火腿、双塔食品等也已布局;老牌肉类加工金锣、双汇如今也纷纷转战“人造肉&dquo;市场。 金锣推出“素肉派&dquo;植物肉产品 2020年5月27日,国内肉制品生产加工为主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金锣推出新型植物肉产品“素肉派&dquo;系列,并举行新品上市发布会。会上,金锣文瑞营销管理部副总裁杜庆夫表示,植物肉国内市场潜力巨大,“素肉派&dquo;只是金锣深耕植物肉市场的第一步,金锣将持续推进植物肉产品开发与推广。 据了解,目前人造肉主要有2类,一是由大豆等植物蛋白加工而成的“素肉&dquo;,一是以动物干细胞为母本培养和生产的&dquo;仿真肉“。理论上来说人造肉更容易生成出没有抗生素和添加剂的类肉食物,也可以按我们的需要制造出更营养有利健康的肉类。 而金锣“素肉派&dquo;植物肉产品是以东北非转基因大豆为原料,大豆蛋白经微波处理后采用蛋白酶解去除腥味技术、蛋白分离技术、分段式杀菌技术,经过现代食品科技生产的“素肉派&dquo;植物肉产品。据悉,上市初期,金锣推出了素香肠和素肉两类产品。 双汇低调入局“人造肉&dquo;,“王中王&dquo;变“豆中王&dquo; 作为老牌肉制品企业,“双汇&dquo;此次布局“人造肉&dquo;既大胆又谨慎。以7.3亿大手笔收购控股股东6家公司,正式布局人造肉,却低调地推出了首款“素肉火腿肠&dquo;。 4月底,双汇食品与“吃豆人&dquo;IP联名,在天猫旗舰店上线了一款植物素肉产品。据悉,年初时,肉制品头部企业“双汇发展&dquo;,就以7.3亿收购控股股东6家公司,正式布局人造肉市场。 双汇发展此次收购的6家公司中,杜邦蛋白、杜邦食品均专注植物蛋白领域,结合此前双汇联手阿里,参与人造肉概念相关活动等,业内专家猜测,双汇公司已经开始储备有关于植物蛋白食品的技术研究。 “人造肉&dquo;市场潜力巨大,未来十年将是黄金发展期 美国一家市场调查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预测,全球植物性人造肉的市场规模每年将以15%的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25年将达到279亿美元。而中国占全球肉类消费量的大约四分之一。 根据预测,未来十年会是人造肉发展的黄金十年,将占到现有肉类10%的市场份额。 中国正在推进食用野生动物肉的文化和肉类等生鲜市场的卫生环境问题的重新讨论。人造肉可以规避资源的国度使用和保障食品安全,国家政策对于人造肉的支持力度以及未来的红利是最大的。 目前,人造肉制品市场仍是空白,环保低碳、健康生活的理念也逐渐为更多人所接受,“人造肉&dquo;市场未来应是大有可为。 另外,当下年轻消费者尝鲜心理强烈、素食文化兴起、对环境与动物的责任感、体型管理的意识觉醒等等,低脂低胆固醇、纯天然的人造肉或许也能显示出存在感。 中国“人造肉&dquo;盲区:未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人造肉盲区仍在法律法规的缺失,国家相关部门就已开始着手相应标准的制定。据了解,植物肉(植物蛋白素肉)国标制定在2019年经过了专家论证,计划在今年立项,该项目将由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具体执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认为,作为一种或可解决未来肉品供应问题的新型肉类生产方式,人造肉已成为国际肉类食品研究的热点,但我国在研发上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化发展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将细胞培养肉的研究纳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squo;及‘国家中长期科技重大专项&squo;等项目规划,对技术基础雄厚的科研单位加以重点支持,对在细胞培养肉市场化发展方面走在前列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加速细胞培养肉的产业化进程。&dquo;孙宝国表示。 他建议,可借鉴欧盟的管理方式,将细胞培养肉定性为新食品原料,依据我国《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建议借鉴美国的监管职责分工体系,加强对种子细胞供体动物的安全性和细胞培养肉生产全过程的监管,对细胞培养肉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对细胞培养肉生产中没有安全使用历史的组分、新的生产工艺进行系统的安全评估,在产品安全性和营养成分评价方面形成一整套独立的标准体系和客观的监管体系,促进细胞培养肉产业的良性发展。 随着全球消费者越来越关注因肉类食品导致的健康问题,人造肉食品由于更健康,其后续发展仍值得期待。然而,在耀眼市场的背后,人造肉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如何大规模生产以保障食材供应,如何以完善的检测与监管制度保障食品安全,满足包括“素食主义者&dquo;、糖尿病患者等更多人需求,使“人造肉&dquo;变成常规食材,还需很长一段时间。
-
发布时间:2020-05-29为支持生猪养殖产业发展,做好生猪稳产保供工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日前就生猪养殖使用林地有关问题下发通知指出,生猪养殖使用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中宜林地的,可以由养殖企业、养殖户等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林地承包方或经营单位签订租赁合同,报县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备案,这部分宜林地按不改变林地用途使用,不占用林地定额。养殖企业、养殖户从事养猪活动结束后,要及时恢复林业生产条件。 生猪养殖确需使用除宜林地以外的其他林地,改变林地用途的,地方各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要在依法依规的基础上,按照“放管服&dquo;改革要求,进一步简化使用林地审核手续,切实保障林地定额。为提高审批效率,省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县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办理生猪养殖使用林地手续。 通知指出,地方各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要处理好生猪稳产保供与保护生态的关系。森林关系国家的生态安全,严禁在天然林地、生态公益林中的有林地上进行规模化生猪养殖,生猪养殖应当尽量利用原有养殖场地。坚决杜绝借发展生猪养殖之名,而大量占用存储土地现象,对占而不养的必须坚决纠正。
推荐博文
- 4 7月生猪价格高位震荡前行 573
- 5 饲料企业涨价了,每吨涨价5... 610
- 6 7月起全国收猪、运猪须实名... 761
- 7 国家标准《猪肉质量分级》通... 637
- 8 疫情全球性蔓延对我国饲料产... 657
- 9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预计... 619
- 10 农业农村部 生态环境部:深... 672
- 11 中国增加美国进口农作物数量... 689
- 12 老牌肉制品巨头双汇、金锣转... 653
- 13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猪养殖... 700
推荐产品
联系我们
地址:武汉市江夏区郑店黄金工业
园107国道旁黄金南路
邮编:430207
电话:027-84794303
手机:13886100579
传真:027-84794149
QQ: 3188277488